bet36体育在线-【首页】@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政府工作报告

昆明市人民政府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中国昆明   2013-06-18 11:10   字号: [        ]

    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1月30日在昆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  长  李文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全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美好幸福新昆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迎难而上、阔步前进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十分繁重的目标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稳中求进、创新推动、跨越发展”的总要求,齐心协力抓发展、谋跨越、促和谐,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3011亿元,增长14.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8亿元,增长1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45.9亿元,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3.8亿元,增长17.5%。农业实现增加值159亿元,增长6.4%。粮食总产量120万吨,收购烤烟180万担,蔬菜产量229万吨,鲜切花产量46亿枝,畜牧业产值100亿元。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18家。完成非电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20亿元,增长36.7%。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91项,竣工64项。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73亿元,增长13%。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44亿美元,增长20%。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三期等一批商贸物流园区开工建设。38个旅游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0.3亿元,接待境外游客113.7万人次、国内游客458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26.6亿元。

    “三大战役”开启新篇章。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70亿元,增长1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5.5%;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5亿元,收储土地20.7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厂房128万平方米;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1个省级和11个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园区升级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2个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元,5个县(市)区超过100亿元,其余县区均超过4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362.9亿元,增长15.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5.3%;私营企业10.8万户,从业人员达107万人;统筹整合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撬动银行新增贷款431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全面完成“三规合一”规划调整,山地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农转城”7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67.2%。“3015”行动计划启动实施。31条城市道路建设完工,完成翠湖片区及22条重要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建成7座盘龙江跨江桥梁,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600公里。主城公交出行分担率达40%,行政村公交覆盖率达93.5%,成为国家“公交都市”、“低碳交通”和“出租汽车信息化”试点城市。轿子山旅游专线全线贯通,金东大桥、阳宗海西部快线项目开工建设,南连接线项目稳步推进。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试运营,1、2号线首期工程南段试通车。配合省完成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转场运营。“城中村”改造项目完工16个、开工46个,38个回迁安置房项目主体工程完工。拆除临违建筑213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1460公顷。完成省级23件应急增蓄重点项目和市级536件抗旱增蓄应急工程,有效解决70万人饮水困难。建设各类型水库104件,建成“五小”水利工程5万件,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清水海引水工程实现向主城供水。

    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审批项目从86项精简到75项。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下放24项市级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事项。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岗位设置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可用财力得到有效增加。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产业、城建、滇池治理、交通等市级投融资主体作用。8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扎实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完成。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成效明显,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实际利用外资15.8亿美元,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238亿元。“央企入昆”步伐加快,南车轨道交通晋宁装备基地等10个项目投产运行,西南水电成套设备制造基地等10个项目开工建设。中国国际期货、东亚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设立驻昆分支机构,浙江稠州银行、上海农商行在昆设立村镇银行。昆明花卉出口基地成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对外投资项目21项,新签工程承包项目24项。昆交会、第五届全球外包大会、第八届中国国际物流节等重要会展成功举办。积极参与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深化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川滇黔十地州市的交流与合作,与印尼日惹市、土耳其安塔利亚市建立友城关系,加入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

    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提高到94.5%,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88.5%,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增加到1060所。统筹安排3.8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33.7万名学生从中受益。组织实施16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5家,新增知识产权试点单位16户、示范单位4户,建成各级企业孵化器18个,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39.8%。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开工建设,文庙恢复性修建项目一期工程启动建设。全市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全部免费开放。成功举办第二届昆明聂耳音乐节、第七届云南省城市运动会等文体活动。新建文化惠民示范村7个、农家书屋31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50个、文体活动广场43个。市儿童医院南市区医院投入使用,市延安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等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完工,建成3个远郊县区急救中心和117个边远山区村卫生室。县乡级公办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14个县(市)区全部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卫生县城。

    人民生活获得新提升。民生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7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00元,分别增长17%和1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8.5万个,新增城镇就业11.7万人,2.9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2.38%;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5.9万人,转移就业26.9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4亿元,扶持3.7万人创业,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率分别达96%、97.2%、97.5%、95.5%和95.5%。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参保人数达201万人;建立统筹城乡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362万人。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15%以上,五保集中供养率达45%,救助群众40万人。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134亿元,开工75747套,基本建成64107套。启动首批公共租赁住房的分配工作。“菜篮子”工程扎实推进,市级统筹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建成标准化菜市场36个、生鲜超市51个,改造传统农贸市场14个。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8.1万亩,改造建设标准化养殖场46个。全力推进“幸福乡村”建设,完成140个省级新农村建设任务,启动145个省市重点贫困村建设,完成自然村整村推进461个,解决农村6.8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生态建设进入新阶段。滇池治理“六大工程”深入推进,投入资金41.9亿元,实施项目59个,滇池水质总体保持稳定。环湖截污干渠(管)闭合贯通,配套的10座污水处理厂试运行,主城及环湖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66万吨。建设完成滇池流域547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及收集管网系统。拆除防浪堤31.9公里、环湖路内侧大棚4400多亩,治理滇池流域水土流失167.4平方公里。建立“河长巡查日”制度,推行滇池流域“河道三包”责任制,对滇池36条主要出入湖河道及84条支流沟渠实施网格化管理,15条入湖河道年度水质考核达标。加快实施滇池外海主要入湖河口及重点区域底泥疏浚三期工程,疏浚污泥102万立方米。启动牛栏江流域昆明境内9座重点乡镇(片区)污水处理厂及垃圾清运处理系统建设,建成342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牛栏江昆明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实施阳宗海砷污染源综合治理,湖体水质明显好转。实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重点工程,完成营造林108万亩,退耕还林20万亩,建设森林公园2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7%。建成PM2.5监测系统,全年空气质量正常值达标率100%。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9%,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社会管理有了新推进。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社区服务、凝聚、管理和维稳功能得到提升。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和联合调处工作机制,信访工作得到加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下降。基层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初步建成,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人口和计生工作扎实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5.61‰。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谐安定。拥军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国家安全、消防、人防、防震减灾等工作继续加强,工青妇、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深入开展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服务科学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贯彻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依法定期报告工作,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388件。主动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办理政协建议案、提案516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7件,制定政府规章8件。健全重大具体行政行为备案制度,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试点工作。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实施重大决策听证406件。积极开展“狠抓落实年”活动,限时办结率和首问首办率均达99%以上,投诉回复率100%。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扩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覆盖面,严肃查处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廉政建设成效明显。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全市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省属单位,向各兄弟州市和驻昆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昆明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特别是工业支撑乏力,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优,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发展任务艰巨;城市规划、建设水平不高,管理较为薄弱,与新昆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农民增收困难较多;县域经济特色不明显,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任务繁重;文化昆明建设差距较大,繁荣发展不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基层基础工作有待加强,民生保障压力较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够,滇池治理任重道远;土地、资金、人才、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依然突出;政府职能仍需转变,干部作风亟待改进,廉政建设有待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必须励精图治、真抓实干,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我市外部发展环境总体趋好,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年。但必须看到,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多,风险和挑战不可低估。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及时发现、化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我们必须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按照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到2017年“生产总值翻一番、居民收入增一倍、提前三年达小康”的目标要求,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两大机遇,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前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好头、起好步。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创新推动、跨越发展,以“争当云南‘三个发展’火车头、争做全省‘三大战役’排头兵、在全国省会城市发展中争取新地位”为标杆,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深化改革开放、加快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开拓进取,奋力攻坚克难,加快建设美好幸福新昆明,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以上,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强化产业支撑。把2013年作为产业发展年,以实施“8185产业培育提升计划”为抓手,坚持扩大总量与调整结构并举,合理优化存量,科学培育增量,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跨越发展。

    突出工业首位意识,扩张工业总量,促进转型升级,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15%以上。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选择10户工业大企业集团、100户成长型工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分阶段打造一批千百十亿级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70家以上。抓好中石油炼化、国家锗材料基地、哈电西南水电设备制造基地、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电线电缆技术研发及制造基地、云铜铜锌产业区搬迁技改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0个,竣工40个。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推进长坡、晋城、安宁、空港等14个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加快金融产业中心园区建设,引进3家以上省外金融机构来昆设立分支机构,力争设立3家以上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以“春之眼”、恒隆广场、汇都国际、老螺蛳湾、新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为依托,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昆明,新增总部企业20户、楼宇面积15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主城区批发市场搬迁改造,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着力打造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农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稳定粮食生产,巩固烤烟支柱,提高蔬菜、花卉效益,提升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着力推进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斗南国际花卉园区等10个市级重点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庄经济。加快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推进泛亚林产业园区建设。

    强化投资拉动。围绕打基础、调结构、惠民生,保持合理投资规模,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以保障性住房、城市综合体开发和“城中村”改造项目为重点的房地产投资增长10%以上。实施重点项目建设230项,投资80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及社会民生保障项目100项,投资418亿元;产业项目80项,投资387亿元;推进前期工作项目50项。充分发挥投融资公司作用,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大力引入中央、国有、民营企业等各类资金,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建立供地率和用地指标挂钩考核制度,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加强重点项目监督管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

    强化园区载体。按照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市跨越崛起的带动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城市发展的新片区和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的要求,深入实施“三年倍增、六年跨越”行动计划,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8%以上。加快园区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全市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0亿元以上,建设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以上,收储土地20平方公里。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指挥部+管委会+平台公司”的开发建设管理模式。积极鼓励国家级开发区与省市级开发区合作办园,鼓励各县(市)区与大企业、与发达地区合作办园。大力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加快把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杨林工业园区、安宁工业园区、五华科技产业园区等培育为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园区,加大杨林国家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快呈贡信息产业园、安宁钢铁及石化配套产业园等6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强化民企发展。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完善落实政策措施,重点解决好民营企业用地难、融资难、开拓市场难等突出问题,引导民营企业上规模、增效益,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50亿元以上。完善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放宽投资领域,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扶持创办1000户实体小微企业,促进一批小型企业做大做强,新增50户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上下贯通、全方位覆盖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新型融资方式,拓宽财政贴息范围。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做好民营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

    (二)坚持规划引领,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城市

    高起点规划城市。充分发挥昆明舒适宜人的气候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高原湖泊资源、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都市资源四大优势,围绕建设世界知名的“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高原湖滨生态城市、西南开放城市四大目标,增强文化意识,突出城市特色,彰显建筑风格,精心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乡镇、村庄规划等规划体系,确保城乡规划全覆盖。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水平设计单位,认真梳理中心城区规划,做好《昆明市城市绿线规划》、《环滇池环湖路内侧景观风貌规划》等专项规划。

    高水平建设城市。深入实施“3015”行动计划,尽快启动一批项目建设,推动“老城靓丽转身、新城突破崛起”。大力推进呈贡新区建设,理顺管理体制,落实支持政策,加快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文体、医疗、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动新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城市骨干路网,开工建设飞虎大道,加快推进功待高速、黄马高速和金东大桥等项目建设,完成阳宗海西部快线一期,实现西北绕城、南连接线、昆武高速建成通车。启动新昆嵩、东南绕城、呈澄、晋江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地铁3号线和6号线二期建设,确保1号线和2号线首期工程全线通车、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基本完成昆明铁路枢纽、东南环线、昆玉铁路、云桂铁路、沪昆客专项目征地拆迁。

    高效能管理城市。以中国—南亚博览会和亚洲艺术节在昆举办为契机,加大城市综合整治力度,着力提升城市形象。按照“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的要求,对全市二环以内重要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在市容环境、建筑外立面、灯光亮化、绿化提升等方面打造一批精品,完成“六路一江”景观照明建设任务。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城市环卫等市政设施建设,抓好道路桥梁安全管理,坚决制止违法加层、无序建房,整治渣土运输,规范道路开挖,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综合交通运输中心智能平台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高质量提供服务。以道路通畅为重点,大力开展缓堵保通道路交通整治专项行动。实施27条城市干道综合整治,完成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至主城干道和主城主要出入口的改造提升,做好吴井路等10条道路微循环整治、大树营立交底层等6个交通节点改造工作,明显改善重点道路、重点区域交通环境。积极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主城公交出行分担率达40.5%,行政村公交覆盖率达94%。配合做好中缅管道天然气入昆准备工作,加快完善城市燃气供应体系。完善文体、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群众生活。

    (三)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对县域产业发展的指导,明确各县(市)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促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县域城镇体系,加快形成县城、中心镇、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梯次分明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保护坝区农田,推进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利用,引导城镇、村庄、产业向适建山地发展。完成20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全市城镇化率达68%以上。落实行政审批权限下放政策,完善市对县的财政体制,健全市对县的差别化考核指标体系和办法,配合省开展扩权强县、扩权强镇、省直管县试点工作,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和自主能力。加大对北部五县区扶持力度,在资金统筹、项目安排、用地指标、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450公里。续建3件中型水库、12件小(一)型水源工程,开工4件小(一)型水库、30件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3条中小河流治理,完成14个县(市)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继续推进东川、寻甸、晋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快实施嵩明大型灌区年度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5万个“爱心水窖”,解决农村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中低产田地20.4万亩。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幸福乡村”。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40个省级新农村、130个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建成30个市级示范村。加快倘甸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建设。实现农村6万贫困人口脱贫。完善村庄规划,建设宜居农房,加强基础配套,美化村容村貌,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推进县(区)“五馆”和文化站(室)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建设文化惠民乡村影像库。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持续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提高农民就业质量,创建20个农业创业示范乡村,农民转移就业20万人,培训30万人,新增转移收入30亿元,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

    全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程序,推行网上审批,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强化税收征管,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优化支出结构。继续推进煤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农业用水收费制度。健全水资源费征收返还与水源保护补偿机制。加快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全市征地统一产值和片区综合地价补偿标准。组织实施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民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和办学模式等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巩固推广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医师多点执业、基本药物制度、多元化办医等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市10个试点县区20所试点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实现县域内居民大病就地治疗。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积极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

    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7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0.5%。开展25项“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实施60项高新技术培育项目,全市新认定40家高新技术企业。建设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技术转移联盟、5个院士工作站。把增强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企业聚集,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支持小微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平台,新认定各级企业技术中心40个,组织实施30个技术攻关和重点新产品产业化项目。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引导实施50个以上重点应用项目。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打造国家高原型新能源汽车研发及技术转移基地。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完善海外留学人才服务体系,新增博士后工作扶持站3个。新增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10家。

    全力抓好招商选资工作。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点解决好项目质量和落地难问题。确保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以上,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250亿元以上。强化内培外引,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支撑作用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好项目大项目。突出产业招商,优化招商引资结构,建立项目质量评估体系,引导外来资金重点投向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调整完善驻外招商网络,积极推进网上招商,抓好以商招商、团队招商、领导带头招商,全力办好“投资昆明”年会。坚持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完善项目落地责任制,优化招商引资目标管理及考核体系,狠抓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下大力气破解规划、环评、用地等审批环节中的瓶颈制约,促进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标。

    全力促进对外经贸合作。坚持外贸转方式、调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0亿美元。加快昆明综合保税区建设。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业务。按照滇中“一区两带四城多点”的总体思路,积极参与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深化与省内沿边州市合作,共同建设国际大通道。举全市之力,配合省办好中国—南亚博览会。承办好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第九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2013中国—东盟行业合作会议、第七届全国生物产业大会等重要会议会展,提升昆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化与泛珠三角区域、成渝经济区及川滇黔十地州市间的合作。新缔结国际友城2个以上。

    (五)坚持绿色发展,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滇池治理。把滇池治理作为全市的头等大事、头号工程,着力抓好“六大工程”,突出“彻底截污、水体置换、生态工程”三大任务,全面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截污治污设施建设,完成主城雨污分流次干管及支管、第十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推进第十一、十二污水处理厂等20个项目建设。加强牛栏江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完成牛栏江滇池补水清水通道建设项目、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及资源化利用一期工程,确保配套工程与牛栏江补水同步到位。深入推进滇池湖滨“四退三还”工作,加大环湖湿地湖滨带建设和管护力度,完成防浪堤、环湖路内侧大棚拆除任务。继续抓好农村“六清六建”,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开展生态清淤及内源污染治理,大力实施滇池外海主要入湖河口及重点区域底泥疏浚工程。全力推进入湖河道整治,新运粮河等8条河道水质达到目标要求。继续坚持“河(段)长责任制”、“河长巡查日”制度以及“河道三包”责任制。

    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城乡绿化,力争年内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扎实推进新一轮园博园建设工作,建成19个园博园。退耕还林20万亩,建设天保公益林6.5万亩,做好水源保护区退耕还林和农改林工作。加快主城面山、“五采区”和石漠化生态修复治理,推进郊野森林公园和生态隔离带建设。采取系统措施,严控森林火灾发生。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小区”建设,深入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宁静小区”系列创建工作,加快国家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步伐。继续做好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作,全面开展PM2.5日常监测,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以上。加快“数字环保”系统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和环境监管力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大力促进低碳发展。支持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环保水平,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85%以上。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节能目标管理,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计划。发展循环经济,完善清洁生产工作机制,对滇池、牛栏江等重点流域工业企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在冶金、化工等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推行先进清洁生产模式,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和企业,加快静脉产业园区建设。实施碳汇造林,加快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国家“低碳交通”试点工程,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使用。

    (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改善人民生活。高度重视民生,积极推进十大民生工程。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成国家级就业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加强就业创业培训,争创全国职业培训示范城市。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确保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城镇困难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做好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确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5%以上。落实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建立城乡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完善政府价格调整补贴机制,减轻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体生活的影响。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建成60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管理,续建保障性住房13.45万套,新建4.26万套,基本建成4.5万套。抓好“菜篮子”工程,推进主城区农产品批发中心、社区生鲜超市、标准化农贸市场规划建设,新建标准化菜市场50个。

    着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5%以上,小学、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完成昆明外国语学校改扩建,启动实施昆一中改扩建二期,推进市财经商贸学校和第二职业中专合并迁建,加快师大附小、附中和云大附中呈贡校区建设。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入学工作。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积极推进营养改善计划,严格落实校车安全规定,强化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市区医院、市中医院呈贡迁建项目交付使用。完成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一期土建工程,启动市延安医院医技综合楼暨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完成15个乡镇卫生院扩建项目。

    着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加快建设滇池旅游度假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石林风景名胜区、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等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精心打造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嵩明星耀水乡、寻甸凤龙湾等龙头品牌。积极申报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和台湾个人游开放城市,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开拓国内外重点客源市场,旅游总收入突破500亿元。积极发展演艺娱乐、广播影视、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打造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知名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280亿元。加快十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市文化馆、中心图书馆等项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申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挖掘,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加强新闻媒体建设和管理,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昆明环滇池自行车邀请赛、昆明市第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等系列体育赛事,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做好档案、文史和地方志工作。

    着力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推进平安昆明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预防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健全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城乡社区自治功能。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引导其在法律框架内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认真做好信访工作,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妥善处置群体性矛盾。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地区、行业、领域、时段,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的防御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推进政府、企业、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关心和重视残疾人、妇女儿童、老龄和慈善事业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双拥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做好外事、港澳台侨和国家安全、人防、保密等工作。

    (七)坚持十八大精神引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转变工作作风。将十八大精神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到政府工作的各方面。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实施办法”和市委“实施细则”,大力弘扬高原情怀、大山品质,深入践行昆明干部精神,激励广大干部不图虚名,不务虚工,用心想事谋事干事,努力营造凝心聚力抓发展、全力以赴促跨越的浓厚氛围。继续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下基层、听民声、访民情,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各级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调研必须在2个月以上。严格控制庆典和论坛,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少开会、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讲真话、讲短话、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少发文、发短文、发有实际内容的文。保持5月份、8月份为无会月,增加3月份为无会月。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并重,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行政问责,严肃追究各种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渎职行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继续加强“法治昆明”建设,提高政府立法质量,推动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立法,扩大立法的公众参与度。开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专项活动,规范行政执法主体行为。加强行政调解,提高行政复议工作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及时发布公共信息,增强决策透明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创新和完善公务员培训、考核评价机制,优化队伍结构,不断提高各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开展廉政建设。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委、市委bet36体育在线-【首页】@:廉洁从政的各项制度和规定,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格控制“三公”经费,规范公务用车管理,公务出国经费、批次和公务接待支出分别减少10%。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坚决遏制工程建设、征地拆迁、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依法严惩腐败行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艰辛成就伟业,奋斗创造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苦干续写发展辉煌,以实干托起昆明梦想,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与时俱进、攻坚克难、顽强拼搏,为加快建设美好幸福新昆明、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件

    名词解释

    1.“3015”行动计划  即到2015年,基本完成十大片区、十大项目和十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十大片区: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王家桥泛亚科技新区、北部山水新城、世博生态旅游示范区(东白沙河片区、双龙旅游小镇)、巫家坝城市副中心、官渡古镇片区、草海时尚文化区、滇池西岸度假休闲区、大渔综合旅游产业区、正义路传统特色街区;十大项目:昆都广场、三个半岛会展度假区、团结民族风情小镇、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呈贡三台山旧城改造、七彩云南·古滇王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郑和故里文化旅游项目、海埂环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华侨城、东风广场中央商务区;十大基础设施:环滇池生态湿地公园,晋宁至江川、呈贡至澄江高速公路,飞虎大道,龙泉路延长线,新昆明东城至南城城市主干道,昆玉高速进入呈贡区交通整治项目,昆明至肖家村公路改造工程大普吉至厂口段(沙朗至桃园连接线),西山区眠山至团结龙打坝公路,滇池航运建设工程和二环、三环高速互通连接通道。

    2.河长巡查日  在坚持“河(段)长责任制”基础上,每月最后一周由河长邀请省、市专家督导组成员以及对应的市级责任单位参加,对责任河道进行巡查,河道巡查执行巡查记录和报告工作制度。

    3.“河道三包”责任制  即“包治脏、包治乱、包绿化”。包治脏,是指确保不向河道排放(倾倒)污水、垃圾;包治乱,是指确保河道整洁,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情况;包绿化,是指确保河道两岸树木、花草、绿地等完整完好。

    4.和谐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从2012—2014年,用3年时间,以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为责任主体,围绕《昆明市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导则》、《昆明市和谐社区建设考核办法》、《昆明市和谐社区建设民意评价办法》,全面开展和谐社区建设,力争全市90%以上社区达到和谐社区标准。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每年和谐社区建设达到30%以上。实现城镇社区党建、管理、服务全覆盖,达到“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目标。

    5.8185产业培育提升计划  即力争到2017年,有色冶金、黑色冶金及建材、化工(不含石油炼化产业)、装备制造、建筑、文化旅游、商贸、石油炼化及配套等8大产业产值分别达到或超过1000亿元;烟草及配套、医药及食品、能源、非烟轻工业、信息、金融、物流、高原特色农业等8大产业产值分别达到或超过500亿元。

   6.“六路一江”景观照明  东风路、三市街、翠湖南路、人民路、青年路、北京路和盘龙江是昆明夜景总体规划中“茶花”的中心部分,“六路一江”通过建筑照明、道路景观照明、水系照明、节点照明、广告照明,空中、立面、地面三维营造,全方位展示昆明现代繁华的都市夜景。

   7.新农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从2012—2014年,用三年时间实施18个示范乡镇、500个以上的示范村建设。其中:新农村示范村420个、都市农庄(农场)65个,一步城市化村22个。集中打造滇池西岸至螳螂川及昆楚公路沿线、环滇池生态保护带以外公路沿线、昆石高速公路沿线、昆曲(昆明至嵩明段)嵩待高速沿线、轿子雪山旅游专线沿线、昆明至禄劝沿线六个示范带实现“八化十有”目标。

    8.农村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  从2012—2014年,按照“三个转变”(转变思想、转变思维、转变思路)要求,集中“三股力量”(人力、物力、财力),整合“三类资源”(专项资源、行业资源、社会资源),在市域贫困地区开展新一轮扶贫攻坚行动,确保我市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9.零基预算  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不考虑以往年度项目安排情况,所有的预算支出以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查各项支出的内容、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财力的基础上编制支出预算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

    10.滇池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紧紧围绕“六大工程”,突出“彻底截污、水体置换、生态工程”三大任务,2013—2015年投资341亿元,完成滇池治理项目100个,全面完成滇池治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11.农村“六清六建”  一清垃圾,建立固体废弃物管理制度;二清粪便,建立生活污水管理制度;三清秸秆,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制度;四清河道,建立水面管护制度;五清工业污染源,建立长期稳定达标制度;六清违法建设,建立村容村貌管理制度。

    12.自然保护小区  指面积较小、由县级以下的行政机关设定保护的自然区域,或是在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区域以外划定的保护地段。自然保护小区是自然保护区的延伸和补充,对于拯救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智慧旅游  以游客为中心,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为支撑,做到旅游信息一览无余、旅游交易一键敲定,使旅游信息从以“交易为中心”实现向“个性化、主动服务为中心”的质的转变。

    14.县(区)“五馆”  到2017年,14个县(市)区都要建成不低于国家最低建设标准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

    15.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用三年的时间(2013—2015年),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完善动态化、信息化、常态化社会治安工作机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为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